1. 首页 > 星座运程 > 文章页面

福建三明特产有哪些.(福建三明的特产都有哪些)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福建三明土特产 个体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福建三明特产有哪些.,以及福建八字酥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福建三明特产有哪些.全部的建瓯风俗福建三明特产有哪些.

(一)笋干

福建三明土特产 个体

永安白笋干,又名“玉兰片”,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细,具有笋质肥嫩、笋花显明、色泽金黄、味道鲜美的特点,堪称“闽笋”上品,永安白笋干有东、西两大路,逢单产大年的“西大路”,有洪田、西洋、小陶、罗坊等地;逢双产大年的“东大路”,有上坪、贡川、青水等地。品级分正牌、副牌、下路和红笋4种,现有生产基地乡1个、基地村24个,竹林40万亩,可年产笋干1.7万担。永安白笋干品质优良,曾在1983年北京“全国出口商品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受到对外经济贸易部门赞誉,获得《荣誉证书》。永安白笋干除内销国内各大城市外,还远销东南亚市场。1980~1984年,永安市外贸收购笋干2065吨(年均413吨),1989年社会收购量6562吨。

三明的“闽笋”,相传为黄石公所做,迄今有1000余年历史。闽笋肉质肥厚柔嫩、纤维质丰富、清鲜可口,有消除因油腻而引起肠胃不适的功能。产品分正牌、副牌、下路三等,每等又分湖、尖、片三级。主要产区分布中村、莘口两地,中村笋山面积9.5万亩,年产量325吨;莘口笋山面积6.4万亩,年产量200吨;余为眉山、碧溪、梅列等地。生产期自农历9月进山烧炭,越冬开路,至清明节前后5日掘笋,经剥壳、劈头蒸煮,榨压至立夏,然后洗焙,再经修剪包装供市。每50公斤鲜笋可烤焙2.5公斤笋干。1956年笋干产量950吨,收购780吨。1963年9月,三明定为笋干外贸出口基地。1989年社会收购量1162吨,主要销往江苏,上海、浙江、湖南等地。

(二)玉扣纸

以产玉扣纸著称的宁化县,系福建四大产纸县之一(即长汀、宁化、将乐、连城)。最盛时全县有纸厂500余家,产量高达5万多担;品种有玉扣纸、毛边纸,尤以玉扣纸驰名中外,产量占总数一半以上,产地十分之九在南乡治平区。据1972年底调查,全县共有竹林147743亩,治平区就占71600亩,故治平有“九竹一田”之称。该地竹种与别地不同,竹口径小,肉厚纤维长。全境山高林密,山泉特别清冽,且附近龙门所产石灰,碱性特优。因具“竹、水、碱”三大优良造纸条件,故制出的纸张颜色特别清洁,拉力强、吸水性好,质地结实,不易老化腐蚀,不仅历来为国家档案、史集、佛经、族谱、账本、重要契约等所选用,而且早已远销国外东南亚地区;尤为华侨所喜用。建国后,一、二级玉扣纸直调中央。1974年印刷线装本《毛泽东选集》时,即选定治平产的玉扣纸。1974~1976年,共调运出640吨(折合1万余刀)。1986年出口149吨。

(三)将乐纸和砚

将乐纸本名青丝扣、扛连纸。制作精细,光润幼洁,响张少疵,坚实洁白,以经久不碎不蛀见长,有“纸寿百年、冰清玉洁”之誉,为书写、印刷、簿籍、裱褙之上品。宋元麻沙版图书用此纸长达200年。《将乐县志》载:“将乐纸,清初即已运销江右、湖广等地。”(即今江西、江苏、湖南、广西)乾隆末年,输送官府的纸叫“官纸”或“京纸”,质量要求严格。民国初年,纸槽逾500个,纸工超400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纸的个体手工作坊,已逐步转向机制集体生产,产品质量也有提高,年产达千吨以上,畅销国内和亚太地区。

海棠砚,是用将乐县城北郊石门岭至莲花山一带的龙池石制作的。据清乾隆年间重刻的《玉华洞志》记载:“龙池石者,则皆砚瓦峡所出。大者可为碑,小者随方圆而磨砻之”,以龙池石制砚,有400~500年以上的历史。尤以县城北隅海棠洞石所制的“海棠砚”为最佳,质地细腻,湿润缜密,能发墨保色而不易磨损,多年来已成为将乐县的特产工艺美术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砚技艺更有所改进,精雕细刻,推陈出新。将乐的砚和纸都是三明很出名的“文房四宝”。

(四)建宁莲子

建宁莲子,又称建宁通心白莲。粒大圆润,色如凝脂,稍炖即熟,汤清不浊,温馨可口,被誉为“莲中上品”,驰名中外。建宁莲子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建宁县志》载:五代后梁龙德年间(921~922年),在县东南金铙寺前,有白莲池、红莲池各一口,后传入城关的西门。自此,西门莲子被列为进贡珍品,古称“西门白莲”、“建莲”。《红楼梦》第十回及五十二回中的“用七粒建莲做引”、“建莲红枣汤”,说的就是建宁西门贡莲。宋咸淳元年(1265年)筑城墙,“西门外,池百口种莲。池旁遍植桃李,春夏花时,游人络绎不绝。莲子岁产千斤,为吾国第一。”(引自《三明文史资料》)。1949年前,全县莲田面积仅200多亩,年产量只有5000多斤,但质量极佳。至今,西门一带仍有大小百口莲池,所产莲子品质为全县之冠。1956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闽浙赣三省物价平衡会上,一致认定建宁莲子为最佳,其价格之高,推销之广,居三省邻县之上。50~60年代,建宁莲子仍以西门种植为主,县城的河东、水南虽有种植,但面积不大。1978年后,莲子生产迅猛发展,1983年莲田面积为8000多亩,产量300多吨;1989年莲子面积达29838亩,产量849吨。莲子亩产多在70~80斤,好的有100斤,最高达210斤。

(五)沙县晒烟

因产于沙县夏茂一带,故称“夏茂晒烟”,亦称“沙县烟”。夏茂地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当地农民焙制晒烟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其中以溪口产者为上品,叶大而厚,晒干后色泽金黄,气味芬香。“沙县晒烟”久负盛名,誉满全国,远销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达154万斤(折770吨)。据《三明统计年鉴》记载:1989年晒烟面积7933亩,产量768吨,收购量268吨。

(六)辣椒干

宁化的牛角椒,名列全国八大名椒之一,经加工制成的椒干,以颜色鲜红、皮薄、透明、味香、脂多、辣味适中六大特色闻名中外。辣椒于明末传入我国。宁化县种植辣椒有300余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辣椒干开始出口,为国家创汇。1972年全县出口量286吨,占全省当年出口量902吨的31.7%。宁化辣椒干畅销港澳地区,尤受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欢迎。70年代初,省进出口公司曾派员专程来宁化组织出口货源,在全国出口商品目录中,三明地区唯有宁化辣椒干和建宁莲子。省外贸部门对宁化辣椒干的收购任务从不限额。牛角椒,产地以水茜、安远、河龙所产为佳,近年来西乡的淮土、禾口所产质量也显著上升,已列为宁化椒干中的上品。

(七)明溪肉脯干

明溪特产肉脯干,在“汀州八干”中最为名贵,闻名省内外。以选料精、做工细、制作考究、色香味俱全为特色。它是选用猪后腿的瘦肉,横切成薄片,佐以陈年上等好酒糟、五香等配料,浸于缸内数小时,取出后贴在竹篓上用文炭火慢烤制成。既是筵席上的佳肴,亦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过去,成品销售多放在玻璃瓶内或用纸简陋包装,现在改用塑料小食品袋包装,既美观经济,方便携带,又符合卫生要求、利于保存。

(八)小北斗红菇

产于泰宁县西部小北斗山地。小北斗红菇与别处所产不同,其特点:菇面色泽分明,色紫红,菇内页层规则,白泽泛绿,菇茎坚实粗短,颗粒均匀,肉质厚嫩;煮熟后,味清鲜甘美,入口细嚼不涩不滑,纤维细而易化,色、香、鲜、嫩出众,营养丰富,含高蛋白、维生素、无机盐、糖类和矿物质等。不但是宴会佳肴,且可入药,有去汗、解毒、滋补之功能。明、清两朝,每逢中秋节前,当地官府必派人护送一批红菇到京都进贡,因而小北斗红菇驰名遐迩。

(九)尤溪金柑

金柑(俗名金桔、绿桔),果实呈圆形,冬季成熟,是柑桔水果类中之珍品。

尤溪县金柑最早植于八字桥洪牌村。据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尤溪县志》载:“金桔,实长曰金枣,圆曰金桔。又有山金桔,俗名金豆。”可见金桔在尤溪至少有270多年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八字桥和管前二乡,种植面积逾万亩,总产达1100多吨,被誉为福建“金桔之乡”。尤溪县现已成为全国金柑四大产地之一。

尤溪金柑形美色鲜,汁多肉嫩,甜酸可口,尤以八字桥“三洪”(即洪牌、洪村、洪田三村)所产质量最佳。其果肉含有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价值在柑桔水果类中名列前茅。金柑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酱、罐头、蜜饯。尤溪县罐头厂和金柑制品厂,已将其制成罐头、果酱出售。厦门、福州等地厂家,以尤溪金柑为原料,加工成的金柑罐头和蜜饯,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

全部的建瓯风俗

建瓯挑幡建瓯挑幡,始于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迎请唐王入闽,招募抗清复明大军及横渡海峡收复台湾之时,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当时建瓯(旧称建宁府)城郊大洲的青壮年,大都应征入伍,这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部分将士平安归来,大洲百姓欢欣鼓舞,连日备办酒宴,搭台唱戏,称作“接龙脉”。而将士们则将带回的军旗痛痛快快地尽情挥舞、演练起来,籍此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此后,年年每逢正月二十四日,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地将旗杆装点舞动一番,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演化成了当今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建瓯挑幡,现在主要由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脚踢西方柱、牙咬北海塔、肘擎中军令、腰掸日月星、鼻托乾坤棒、口挑百战旗、头顶一片天等惊险慑人的招式穿梭组合成跌荡起伏的套路。一般先由一人将幡杆扶直,竖立于表演者的足尖之上,随后,只见表演者屏息运气,将足跟轻轻一挑,长幡便沉稳地落在其肩上或臂上。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表演者时而肩扛,时而脚踢,时而头顶,时而牙咬,有时甚至用鼻托。表演至兴起时,你争我夺,幡旋旗飘,却能保持幡杆巍然不倒。在幡幅呼呼招展,铜铃悦耳叮当的氛围中,令人心驰神往,动魄惊心。建瓯挑幡,在历史内涵和幡的形制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要求选用一根10米来长的肥硕壮实的毛竹,削去枝叶,凉干后,外漆朱红油漆,画上各种吉祥图案,杆顶扎着彩灯,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塔底顺杆长悬宝幡一幅,幡幅上还绣着褒颂之词。1996年4月16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赞誉建瓯挑幡为“天下第一,绝无独有”的绝技,1998年4月8日,建瓯挑幡又正式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列入《基尼斯大全》。现今每逢重大节庆和重要活动建瓯挑幡队经常应邀前往外县外省演出。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浙江电视吉尼斯台、福建电视台、美国斯科拉电视台、台湾“海棠风情”摄制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美国《侨报》、新加坡《联合晚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英文版)、《中华老年报》、《中国少年报》、《福建日报》、《中国民俗》、《南京乡土》、等新闻媒体都做了报道。金秋时节,福州温泉公园,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在暖暖的阳光下,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但见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在表演精彩的节目。他们有的头顶长竿,有的肩挑脚踢,有的鼻托牙咬,个个技艺精湛,身手不凡。表演至兴时,还你争我夺一竿,竿旋旗飘,幡幅呼啸,迎风招展,令人心驰神往,叹为观止。尤其是一老者手舞长10米、重20公斤的长竿,上旋下舞,轻松自如。竿悬一面书有"中华一绝,天下第一"的大旗,猎猎飞舞,气派非凡。在表演间隙时间,笔者访问了这位老者,方知他是我省有名的建瓯民间传统艺术家--挑幡传人陈泉成老艺人。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在建瓯民间开始流传。相传在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部分将士于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户户设酒宴,村里还搭台唱戏庆贺。当时,将士们将带回的军旗置于长竿之上,尽情挥舞,藉此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从此以后,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将旗竿来一番装点,舞动一番,以表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淡化成了当今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建瓯挑幡不但有它的历史内涵,而且在幡的制作工艺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就形制而言,建瓯挑幡的幡,要求选用一根约10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去枝叶,凉干后,外上朱红油漆,画上各种吉祥图案;竿顶扎着彩灯,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塔底顺杆悬挂绵幡一幅,幡幅上绣有褒颂词句。据鉴定,最长的幡为10.2米,幡重为20.6公斤。如今,建瓯挑幡在现代挑幡传人陈老艺人的带领下,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一套既异彩纷呈又新颖高难的新套路,如: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肘擎中军令,牙咬北海塔,口挑百战旗,鼻托乾坤棒,脚踢西方柱等跌宕起伏、穿梭组合而成的多彩多姿的招法。1996年1月,由陈老艺人带领的挑幡表演队,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天下第一"栏目表演后,被授于"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殊荣,并列入《吉尼斯大全》。如今,建瓯的挑幡艺术已深入城乡及学校,通过举办培训等方式培养了大批挑幡后人,发展了一支拥有青壮年、老人、女子、少儿挑幡等多种形式的表演队伍。根植于闽北土地上的这一艺苑奇葩,正在民间土壤里不断生根发芽,花繁叶茂。在绿树翠竹环抱的闽北群山之间,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她就是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竹子之乡"荣誉称号的福建省建瓯市。这里山川膏腴,风光旖旎,林丰叶茂,物产富饶,不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而且文化景观斑斓多姿,根植于闽北山区这块红土地上的民间传统绝活--建瓯挑幡,便是其中一簇璀灿夺目的艺术奇葩。建瓯挑幡源于340多年前,据传当时民族英雄郑成功迎接明末隆武帝朱聿键入闽,一面组织"抗清扶明"大军,一面厉兵秣马收复台湾。位于建瓯城郊的大洲造船工匠纷纷应征入伍,追随郑成功征战。收复台湾战役结束后,凯旋返乡的将士把带回的战旗高挂竹竿竖在村头,以示纪念阵亡的弟兄和表达匡扶明室的抗清决心。正月廿四日这一天,清兵进村砍倒旗杆,撕毁战旗,但大洲造船工人毫不畏惧,过后又将大旗挂起,并竞相擎持,前仆后继,人倒旗在。在这之后,每逢正月廿四日,大洲百姓都要擂鼓鸣锣,用大毛竹装点的旗杆舞动一番。随着岁月流转,逐渐演化成"挑幡"活动。祖祖辈辈生活在竹乡的大洲人把这一天当作过大年,比正月初一还热闹,在"挑幡"活动中,人们打着"隆兴祖降"横幅,抒发报国信念和纪念先辈们的英雄壮举,名曰"接龙脉",意为远征还乡的壮士传宗接代,荫翳后人。而后又逐渐发展成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踩街活动和三月廿七东岳庙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如今在建瓯,逢年过节或开展重大庆典活动,都要进行挑幡表演。建瓯幡,曾称"建安幡"、"建州幡"、"建宁幡",简称"建幡"。建幡以幡体"长"而"重",挑法"雄"而"刚"见称,不同于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幡体玲珑轻短、挑法灵巧柔媚的"中原幡"。1998年建瓯制作的一根幡重达20.5公斤,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就形制而言,建幡共有幡箍、幡杆、幡幅、幡顶、幡斗、幡旗六个部分:幡杆,一般由两根当年的腰径如粗瓷大碗般的壮直毛竹组拼而成。因为当年的竹子轻且防腐性能好。削去枝叶与"竹青"表皮,镂空竹节,晾干后用火烤直,砂纸磨光,最后刷上油彩。幡杆长度过去一般长达10米左右,现在已发展为各种长短不一适合不同群体玩耍的高度。

幡顶,主体最早为一面旗帜,后演变为用竹片和彩绸制成的3层六角形的小台体,台体四周绘有花鸟禽兽图样,顶檐镶嵌宝石(现改成小彩灯)。现今又增加了圆形状的幡顶。无论是何形状的幡顶,现均可折叠收藏,便于外地演出。幡幅由几米长的绸或缎缝制而成,沿幡顶垂悬于幡杆。幡幅底部左右两侧缝上带子,系于幡杆处。在幡幅上可以根据需要张贴不同内容的吉祥标语。

处于建幡最底部的幡箍直接与表演者嘴、脚、手等部位接触,采用的是柔软的布料;幡斗位于幡顶的上方,一般为两个,起装饰作用;而处于建幡最上端的是幡旗,最先由两片翅膀状的纸片构成,后改为长方形旗帜,为了减少阻力,现在更多的是采用三角形的旗帜。建瓯挑幡表演既要力量又需技巧,要求做到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其主要套路由"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脚踢西方柱"、"牙咬北海塔"、"肘擎中军令"、"腰掸日月星"、"口挑百战旗"、"头顶一片天"等惊险慑人的招式组合而成。一般先由一人将幡杆扶直,竖立于表演者的足尖之上,随后,只见表演者屏息运气,将足跟轻轻一挑,长幡便沉稳地落在其肩上或臂上。接着,伴随着震天动地的锣鼓声,表演者两手轮番兜耍舞动,一会儿将长幡从右肘抛向左肘,再从左肘抖向右掌,来来回回、轻松自如;一会儿从胸前抛过头顶,落于后背,一只手接着,稳稳当当;一会儿表演者头顶长幡,目视幡顶,脚步随幡体倾斜角度而微移,自始至终确保长幡立于头顶欲斜却不倒。表演者时而肩扛,时而脚踢,时而头顶,时而牙咬,有时甚至用鼻托。表演至兴起时,数十位男女老少齐上阵,你争我夺,你进我退,你抛我接,只见数十根彩幡同时上下翻飞,左右盘旋,却能保持长幡巍然不倒。当舞动激烈,长幡旋转如蓬,风声呼呼,铃声叮当,令人动魄惊心。建瓯挑幡因此被人们称为"华夏绝艺"。作为闽北山区独有的民间绝艺,建瓯挑幡同其他许多民间艺术一样,不是某个或几个艺人的个人所为,而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民俗风情和集体智彗的结晶。据现年已60多岁的原建瓯造船厂党支部书记陆钦元介绍,建瓯挑幡,是建瓯大洲造船厂工人传承下来并使之得到弘扬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瓯造船厂的挑幡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当时已上年纪的厂长邓润祥和厂工会主席吴学明,以及陈维瑞等一批老造船工人,年青时就曾受到先辈的熏陶,对挑幡情有独钟,且表演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在他们的影响下,造船厂又有一群十七、八岁的青年男女喜欢上了挑幡,并在厂里组织了建瓯有史以来第一支挑幡队,共有男女老少20多人。到了八十年代,造船厂挑幡队伍扩大到30多人。进入九十年代后,因建瓯造船厂下马,活跃了20多年的造船厂挑幡队也随之解散。后来,这些建瓯的新一代挑幡传人,有的转入建州技艺团,有的参加老来乐传艺队,成了民间文艺社团的挑幡骨干力量。据建州技艺团团长万可均介绍,从造船厂的挑幡鼎盛时期,到后来民间文艺团体的挑幡活动,建瓯挑幡经过一个相对低迷时期后,又转现出一派生机。近几年来,由于建瓯造船厂几名挑幡骨干的加入,建州技艺团名声越来越大,特别是挑幡表演技巧和难度大大增加,过去挑幡只有几个简单动作,没什么花样,现在已增加到几十种,以前表演者只玩几下幡就倒了,如今可以连续表演几分钟,而且在集体表演挑幡时,一人一根幡,不象从前那样一人表演要好几人护幡。挑幡技艺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它的观赏性。近几年来,建瓯少儿挑幡也应运而生,在建瓯芝山中心小学成立了少儿挑幡队,建瓯挑幡不仅有了新一代传人,而且形成了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强大阵容。最初,建瓯挑幡只限于踩街、庙会、庆典等活动表演,随意性大,难登大雅之堂。对这一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独特艺术,如何提升它的艺术魅力引起了有关人士的思考。2000年5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建瓯创作生活基地成立挂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联、省民间艺术协会等有关专家多次到建瓯指导,建瓯市抓住这一大好时机,乘热打铁。市面上里拨出专项经费,组织有关人士根据建瓯民间特色和乡土音乐,谱写出适合于挑幡表演的伴奏音乐,且邀请福建省歌舞团编导将挑幡表演中的所有招式与音乐进行有机组合,经过半年的辛勤排练,终于编排出一套比较完整,适合于舞台表演的挑幡节目《同庆》。《同庆》这个挑幡节目,以当年大洲百姓欢迎征战的造船工匠凯旋归来为历史背景,通过挑幡艺术生动地再现建瓯民俗风情的"欢庆"场面。该节目实际上是对建瓯挑幡这门古老民间技艺的一次重新探索和艺术包装。它除了注重建瓯挑幡独特风格外,还特别注意运用建瓯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和乡土音乐。节目中,男女老少同台表演又各具特点:男子挑幡豪放有力,女子表演柔中带刚,老人传艺沉着稳重,少儿登场活泼轻快。节目表演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在2001年十月湖北荆门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建瓯挑幡《同庆》作为福建省选送的参赛节目,以其独特、新奇、高难、惊险的成功表演,在全国各地30多个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奖,受到人们的高度称赞。在这届艺术节开幕式进场、踩街及汇报演出等表演中,建瓯挑幡更是赢来如潮的掌声。建瓯挑幡首次走向全国,就荣获金奖,这不仅是近几年来闽北艺术界取得的唯一全国性奖项,也是福建省在全国性艺术比赛中获得的最高殊荣,它标志着建瓯挑幡已实现了由街头卖艺式的民间绝活,向登上"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精品的飞跃。打这以后,建瓯挑幡可谓名声大振,邀请外出演出的请贴、信函、电话接连而来,挑幡表演的规格及品位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建瓯挑幡先后50多次应邀到外地表演。每到一地,每演一场,都以其新奇独特的魅力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味,被誉为"中华一绝",并且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名扬四方,声播港澳台及东南亚。 2003年"五一"期间,在建瓯西大街城楼门茶座的一块场地上,记者现场观看了几位挑幡女艺人的排练,她们正准备参加全国女子健身特色项目比赛。5月的闽北山区早晨,虽然还有几分凉意,但她们个个已是汗流满面。女子挑幡既有男子刚劲有力的一面,又具备柔和的特点,刚柔相济。只见她们用牙齿咬住二、三十斤重的长幡,久立不倒,脚步轻盈,十分娴熟地表演着各种挑幡套路,其中"女子拜观音"动作要求难度高,表演时必须具备深厚的功底才行。正在排练的这几名挑幡女子是目前建瓯挑幡女艺人中最好的,她们当中又属现年已43岁的徐瑞玉最棒,她可连续表演好几分钟,花样多、技艺高,有的动作比男士还挑得好。趁她们练幡的休息间隙,记者采访了徐瑞玉。徐瑞玉说:"20多年前,她进厂当工人时才17岁,在父亲及造船厂一些老工人的鼓励支持下,带头练习挑幡,从此便喜欢上了这项民间绝活。暑去寒来年复一年,终于练就一身挑幡"功夫"。邓丽珍、徐树琦,也都是建瓯第一批参加挑幡活动的女子,都具有20几年的挑幡生涯。2002年12月,由她们3人组成的建瓯女子挑幡队参加了福建省首届八闽巾帼健身大赛特色项目的竞赛,捧回了"特色奖"奖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当得知全国妇联和国家体育总局将于2003年联合举办全国女子健身特色项目竞赛时,福建省妇联首推建瓯女子挑幡代表福建参加竞赛,徐瑞玉、邓丽珍、徐树琦和其他3位姐妹接下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年来,建瓯挑幡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广大挑幡艺人的共同努力下,表演技艺越来越高,也更加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

面对建瓯挑幡的广阔前景,挑幡艺人们有着更加具体的梦想,希望获得中国民间艺术的最高荣誉--"山花奖"。据悉,我国的"山花奖"每5年选评一次,2004年就是"山花奖"比赛举办的年头。对此,建瓯这群酷爱挑幡艺术的民间艺人充满了信心,期待着界时将建瓯挑幡刻在"山花奖"的奖杯上,名扬四海,艺传千秋。

“走米筛背新娘”:这是迪口镇独特的婚嫁习俗,新娘离娘家前换上新婚服装,坐于闺房床前,脚不沾地,待迎娶时刻,由新娘母舅或中壮年男子背着新娘到厅堂,坐于凳子上,脚下垫一米筛,吃完蛋面,梳装打扮,然后新娘踩在两块米筛上轮流更换脚步,走出家门。然后由母舅或男子背到男方,现时改为背上汽车。意为即出嫁了,也不要把娘土带走。表示不要回头,希望婚后如意,不为夫家所弃。高脚戏:即踩高跷。按戏文化装后,演员双足用布条绑在约一米左右高的脚架上,踩街演唱。表演者人数视剧情需要而定,每人手里都持有扇子、棍棒、竹钱串等道具。角色、行当与舞台上一样,但不受舞台空间的限制。

担花担:由一对或数对制作的精美的大花篮组成,表演者用一支薄竹扁担挑在肩上,两手叉腰,走八字步,互相穿插,交叉进退,颤颤悠悠,配以乐曲,颇具舞蹈韵味。艺人的高超技艺,观众常为叹奇。大头宝:划旱船:抬轿子:舞龙灯:建瓯人称"叉龙灯"。建瓯龙灯,龙头用色纸和绢彩扎,龙身以竹篾为骨架,上面复盖绘有鳞甲的纱布,内燃油囊,龙尾以一束大铁树叶扎在竹篾架上。舞动时灯火四溢,蜿蜒如飞。按颜色分有黄龙、红龙、青龙。外配一颗红纱蒙制的滚灯,称"龙珠"。建瓯龙灯,还配一组五盏或九盏用不同颜色纸扎的龙形或鱼形大彩灯,俗称"黄龙五魁",是群众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打狮(舞狮):一般由一对用彩绸、红黄布扎的狮子,每头狮子由2人操作,在锣鼓声中扭摆跳跃。一个精壮的小伙子武士打扮,头戴黄布色巾,身穿红袄,腰扎绣花板带,足登八耳麻鞋,手举红色绣球,东一抖西一晃,逗引狮子东扑西颠,技艺十分精彩。装春台:在一座大平台上,依靠铁架造型,将一对男女幼童巧妙地化装安置在铁架的座椅上。外表看来一个人似乎是站在另一个人手持的道具上。造型精巧,令人叹奇。踩街时由壮汉数人抬着平台缓行。常见造型故事有《许仙与白娘子》等。

生活习俗饮食建瓯的风味小吃丰富多彩。它讲究配料,考究时令,深受往来宾客的喜爱,小吃扁食(馄饨)以敲打猪后腿瘦肉为馅,鲜甜香脆;秋冬板鸭以不油不腻著称,不仅当地人送人情、办酒席和家庭食用必备,而且深受外客欢迎;豆浆粉条,经济方便,富有营养,是传统早点,深受喜爱;冬季冬笋炒底,鲜甜嫩,堪称名菜;建瓯光饼,配料和制作工艺讲究,松软香酥;近年鱼丸也成为通常点心应市;东游一带的“夹鞑仔”,用熟芋拌出粉,研压成皮子,用扁食馅包成鸡抓形,煮法与扁食相同,家家会做,特有风味。

纳底、太平蛋、榛子焖猪排,蒜头焖鳝等,也是建瓯的特色菜肴;简便调节生活的,多有粉、面、薄饼、磨粿包、鼎边粿等。产妇“做月”,大量用家酿红酒,土鸡、鸡蛋、猪尾骨。日进五餐,多以蛋肉酒、粉干为点心。宾客光临,主人必倒茶敬烟。对初会的客人,农村人多用冰糖茶、炖甜蛋招待,城里人买一碗扁食作点心招待。

关于福建三明特产有哪些.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福建三明土特产店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