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运程 > 文章页面

算命的说男朋友外面有女人?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一句 不同时代给女人套的家锁

okx

币安 Binance,注册即可获得100 USDT的交易费用返还

全球交易量最高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买比特币就上币安!

APP下载   官网注册
算命的说 四种面相不适合结婚,婚后是非多,不会过日子

大家好,关于算命的说男朋友外面有女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一句 不同时代给女人套的家锁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一句 不同时代给女人套的家锁漳州那边女的出嫁有什么风俗

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一句,上半句应是鳏夫房顶炊烟少。这是说没女人的男人很少升烟做厨,但后一句却成了口头语,古代女人要守节,没有自由,因此一旦失去丈夫显得凄惨。谁也不敢接近寡夫女人,她的门前是非多,说的古代女人没解放不尊重此女人命运。现今社会男女平等,再也没有是非。女人很幸福,在家庭社会都有一定的地位受人尊重。这是不同时代给女人套的家锁,今非昔比,男女不平等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一去不回!

俗语 财主门前孝子多 ,上一句更加经典,蕴含的人生哲理

与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俗语意思相近的还有另一句俗语暴风骤雨,不进寡妇门”,意思都是与寡妇交往容易招惹是非。那么寡妇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说法的?有没有典故出处呢?真是不扒不知道,一扒吓一跳。

寡妇”这个词的起源还跟《诗经》有关

寡妇”这个词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已经说不清楚,不过第一次明确被记载,是在《诗经》中。

当时是西周时期,正是庄稼收获的季节。一个年长的农民伯伯检查几个农夫收割后的农田时,批评说:你们是怎么干活的?那边丢下了成捆成捆的谷捆子,这边呢,谷穗子也丢得到处都是,这不是让那些孤寡老妇捡了便宜吗?你们呀,这样干活可不行!

恰好有一个下乡采风的文化工作者从田畔路过,赶紧把老农的话记录了下来,回去后又经过一番加工润色,成了一首诗中的诗句: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后来孔子在选编《诗经》时,便将这首诗的题目定为大田”,归入小雅”之中。

寡妇的种类还蛮多,同样是寡妇,待遇差别可大了去了

汉语中很多词的古今词义变化很大,但寡妇”的意思却比较固定,一般是指没有丈夫的妇人,后来在民间又多指丈夫去世了的妇人。

虽说古时候的礼教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世间还有寡妇门前是非多”等等俗语,但是这并不妨碍古代文人去研究寡妇。非但如此,古时候的文人们对研究寡妇还特别热衷,研究成果颇丰,最大的成果就是将寡妇分为了七种:

第一种是望门寡。是指定了亲,但是还没有过门,未婚夫就去世了。在礼教特别严格的元、明、清时期,这样的寡妇,虽然还是黄花闺女,却不得不顶着寡妇的名头,再嫁时至少在形式上需要得到前夫”父母的允许。

第二种是伞下寡。结婚之后还没有生儿育女时,丈夫就去世了,妻子就成了伞下寡。伞下寡再嫁时,是有一番讲究的,首先是不能像一般新娘子那般花枝招展地打扮,还得大半夜偷偷摸摸地出门。男方则派一个女人,身边跟随几个壮汉在村口迎接。等伞下寡过来时,男方迎接队伍中的壮汉们就要对着天空打上一阵乱拳,意思是把伞下寡前夫的鬼魂打跑,免得他来找她的新丈夫算账。

第三种是鸳鸯寡。鸳鸯寡是寡妇中人数最多的一类。她们是在生过孩子后,丈夫才去世的。鸳鸯寡再嫁讲究更大,除了像伞下寡一样半夜出门外,还得腰别镰刀,头戴帽子,一身短打扮前往新丈夫家村子的荒郊野外,与等候在那里的新丈夫会合。他们甚至还要在那里住够三十六天才能正式进夫家。

第四种是断桥寡。丈夫非正常死亡的,妻子就是断桥寡。断桥寡再嫁,和伞下寡、鸳鸯寡再嫁差不多,也是半夜出门,出门之后也有很大的讲究。

第五种是残花寡。四五十岁的时候,丈夫去世了,就是残花寡。古人结婚早,四五十岁时,多半已经儿孙满堂了。因此残花寡可以不用再嫁,完全可以在家享儿孙福。如果残花寡要再嫁,到新丈夫家过门时,是要打醋坛的,其实就是把一柄犁烧红,再浇一勺醋上去,残花寡从冒着白雾的犁上跨过去,这就是打醋坛”。

第六种是离弃寡。丈夫外出多年一直没回家,且下落不明,说不清是生是死,守在家中的妻子如果不愿意等下去,要求再嫁的,便叫离弃寡。离弃寡只要满足公婆家的一些要求,并向公婆家交足身价钱后,公婆家一般是会同意其再嫁的。

第七种是离异寡。被夫家休妻,或是与丈夫和离后的妇人,就是离异寡。离异寡改嫁的规矩相当于是鸳鸯寡和残花寡的结合,要半夜出门,在荒郊野外住上一段时间才能进新夫家,并且进门前也要打醋坛。

上面这些规矩在礼教特别严格的元朝最早南宋晚期以后才有,北宋及以前倒是不怎么计较的。

我国第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寡妇,那可不只是赫赫有名那么简单,她曾经受到秦始皇的接见,并被待为上宾

尽管礼教严格的近世对寡妇多有不公,但是在古时候大有作为的寡妇其实很多。

比如在秦始皇时代,巴郡(就是现在的重庆)就有一个名字叫清”的寡妇,因为事迹卓著,被记进了《史记》,她因此也成为第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寡妇。

清是一个亿万富婆,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她捐献了巨资相助,秦始皇修建陵墓时,她又捐献了不下100000斤水银。

秦始皇大为感动,在清晚年时,将她接到咸阳居住,还在皇宫接见了她,封她为贞妇”,还在巴郡筑女怀清台褒奖她。再后来的2000多年里,再鲜有哪个女子获得皇帝筑台纪念的殊荣。

那么,清主要的事迹是什么呢?

原来她夫家世代都是做朱砂生意的,她丈夫去世后,她便承担起打理家族生意的重任。由于她很有经济头脑,且商业嗅觉敏锐,又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她的家族企业便很快成了朱砂和水银行业的龙头老大,还成了秦始皇丹药炼制厂的唯一原材料供应商。

靠着行业垄断,清很快赚得盆满钵满,家产少说怕也有100000000多贯,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0000000到3000000000元,妥妥的女首富一枚。

发家致富后,清不是想着买跑车买游艇,或者用其它方式自己享受,而是计划为国家做贡献。当时朝廷正在修筑长城,预算十分紧张,于是她说,我捐资5000000贯!秦始皇给自己修陵墓,需要大量的水银,她又说,我捐100000斤水银!

一个妇人,还是个寡妇,竟然能赚下那么多钱,这还不算,还为朝廷的事出了那么大的力!秦始皇自然大为感动。秦帝国需要楷模,清就是最好的楷模,除了她,又有谁有资格当楷模呢?于是秦始皇便对清大为褒奖。

司马迁也对清的事迹大为感慨,便将她记载进了《史记》的《货殖列传》中。

北宋及以前可不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反而寡妇特别吃香,众多君王都好这一口,因此,一些大名鼎鼎的皇后,在进宫前就是寡妇

虽然后世的人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可是北宋及以前可不是这么回事。一个男子若是看上了哪个女子,可不管她是不是什么寡妇。一些朝廷大员甚至皇帝都格外喜欢寡妇,曹操就是有名的寡妇控。汉景帝、宋太祖、宋真宗等等,也不遑多让。

正因为皇帝好这一口,历史上便有很多寡妇当了贵妃甚至皇后。当皇后的寡妇中有名的有汉景帝的王皇后、宋真宗的刘皇后、宋仁宗的曹皇后等。

汉景帝的皇后王娡,也就是汉武帝的母亲,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她本来早早就嫁人了,与丈夫金王孙生了个女儿金俗,一家三口过着平平淡淡的农家小日子。

如果是一般人,都结婚生娃了,肯定不会再折腾什么了。可是偏偏王娡的母亲臧儿觉得,她女儿这样平平淡淡过一生,实在对不起那如花似玉的容貌,便请来算命先生给女儿算命。算命先生不知是为了多挣算卦钱呢,还是真的能预测未来?他说臧儿的两个女儿王娡和王儿姁都是大富大贵的命。

臧儿比较固执,认准了的事绝不会善罢甘休。既然女儿王娡是大富大贵的命,怎么可能叫她继续跟金王孙种庄稼呢?于是她也不管女婿金王孙是什么态度,强行把王娡带走了。然后臧儿将两个女儿都送到长安,并想办法送进了太子刘启宫中。

王娡姐妹尽管是以宫女身份进宫的,但由于长相俊美,很快就引起了刘启的注意。她们自然就得到了刘启的宠爱,并被封为美人。

此后,王娡姐妹的人生便像开了挂一样。王娡先后给汉景帝刘启生了一子三女,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王儿姁则给刘启生了四个儿子。只是王儿姁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有见上她姐姐当上皇后之后的风光。

按寡妇的分类来说,王娡算是离异寡,当然金王孙没有休她,也没跟她和离,所以,认真说起来,应该算是她休了金王孙。

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刘娥的经历更具传奇色彩。

尽管刘娥后来自称出身名门,祖父是后晋、后汉时的大将军,父亲是宋太祖时期的地方大员,但实际上她从小就生活得很苦,13岁就嫁人了,为了生存还不得不常年在街头卖艺。

刘娥在四川出生和长大,嫁的丈夫也是四川人,名叫龚美,是个打银首饰的手艺人。那时候匠人地位是低于农民的,因此可见年少时的刘娥家庭地位也相当低。如果她家社会地位稍高一点,在讲究门第观念的北宋时期,她至少会嫁给一个有几亩薄田的农民,断不会嫁给地位更低的穷工匠吧?

因此,刘娥的所谓名门之后,极可能是她为了抬高自己的门望而瞎编的。因为在极为重视门第出身的北宋时期,如果人人都知道她出身寒微,贵为皇后的她将情何以堪!

刘娥婚后便随丈夫一道外出谋生,15岁那年,他们流落到了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龚美继续开银匠铺,刘娥则继续在街头卖艺。

刘娥敲得一手好拨浪鼓,歌喉也婉转动人,很快就在京城有了名气,圈了一大波粉丝。宋太宗的儿子赵元侃(即后来的宋真宗赵恒)也听说了这个街头卖艺的女子,心中好奇,便带了几个随从身着便装去街头看刘娥的表演。

这一看不要紧,赵元侃马上被又有才艺又有容貌的刘娥迷住了,就有意将她纳入府中。

刘娥和龚美两口子已经穷怕了,自然都对这个从天而降的消息大喜过望。他们害怕赵元侃知道刘娥是有夫之妇,不愿意纳她为妾了,经过一番合计后,谎称二人是表兄妹,这才使刘娥得以顺利进入赵元侃府中。

刘娥跟赵元侃很快就好得跟一个人一样了。并且由于二人是同一年出生的,他们便想他们绝对是上天造就的好姻缘。

赵元侃跟一个出身贫贱的女子好上了,他的奶娘首先就不愿意了,就好言劝他跟刘娥断了。赵元侃哪里肯听?奶娘无法,就直接在宋太宗跟前告了他一状。宋太宗龙颜大怒,下了一道圣旨要求把刘娥立即驱逐出京师。

赵元侃哪里舍得让刘娥离开京城呢?但是皇命不可违,看来是没办法将刘娥留在王府里了,他就将她悄悄送到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藏了起来。赵元侃和刘娥虽然不能光明正大地在一块了,两人的感情却越发浓烈。

刘娥在张耆家里一呆就是15年。这15年里她也没闲着,而是博览群书,完成了从中学到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的学习,变得满腹经纶,具备了经天纬地的才能。在她30岁被已经登上皇位早已改名为赵恒的赵元侃接进皇宫时,有貌又有才的她很快就获得了他的专宠。

因此,赵恒的皇后郭氏去世后,他便有意立刘娥为后。偏偏刘娥的肚子不争气,一直不曾怀孕,立后之事便遭到了大臣们一致反对。后来,在刘娥身边的婢女李氏代替刘娥怀孕生子后,赵恒终于封堵住了众大臣之口,刘娥也就顺利登上了皇后之位。

当了皇后的刘娥,表现出了卓越的处理朝政的能力,成了赵恒的得力助手。

宋仁宗即位后,刘娥又垂帘听政10年,表现了非凡的治国才能。为仁宗时期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后人对刘娥评价甚高,史书评价她说: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吕武,指的是汉朝的吕后和唐朝的武则天。

比较一下刘娥和王娡入宫前后的经历,可以发现,与刘娥比起来,王娡的经历可谓是一帆风顺。不过,她们二人也有共同点,就是都是寡妇,还都是离异寡,只不过刘娥算是和离,且对待自己的前夫龚美一直不错,让他享尽了荣华富贵。王娡呢?要不是她儿子刘彻当皇帝后,打听到有一个同母异父名叫金俗的姐姐流落在民间,而将她接进皇宫,恐怕王娡连这个亲生女儿都不会认,更遑论被她遗弃的前夫金王孙了。

至于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则是实打实的是名门之后,北宋初年名将曹彬的孙女。她在入宫前,结过一次婚,更是朝臣们人所共知。可是即便这样,大臣们还是一致建议仁宗皇帝立她为后。可见当时社会风气十分宽容。当然了,作为宋代有名的贤德皇后,曹氏也用自己的一生作为证明了大臣们的建议确实是对的。

什么时候开始有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说法的?有没有典故出处?这句话的上半句又是什么呢?

寡妇门前是非多”,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寡妇门上容易招惹是非,提醒男子轻易不要登寡妇的门。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有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呢?

由于在北宋及以前,理学还没有经过朱熹的发扬光大,更没有成为儒学中一家独大的流派,礼教便不是那么严格。在民间寡妇改嫁是常事,达官贵人乃至皇室,迎娶寡妇,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略见一斑。

因此,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俗语不可能在北宋及以前就有。

由于大理学家朱熹在南宋中期的1182年才将四书合刊,且在合刊四书之后,他还一直呕心沥血地修改《四书集注》,而他修改的《四书集注》在元明清三朝长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也成为了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因此,在考察俗语寡妇门前是非多”的最早出现时间时,绝对不应忽视这个因素。

与寡妇门前是非多”意思相近的另一句俗语暴风骤雨,不进寡妇门”则有明确的出处。元代王实甫的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中有唱词:……可不道cu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是暴风骤雨,不进寡妇门”的最早书面记录。因此这句俗语的出现,应该也就在元朝,不会早于南宋晚期。

至于寡妇门前是非多”,则未发现明确的典故出处,但估计应该是和暴风骤雨,不进寡妇门”这一俗语同一时代出现的。结合前面的分析,寡妇门前是非多”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不会早于1182年。

至于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一句是什么?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鳏夫房顶炊烟少”。

鳏夫是指示妻子死后没有再娶的男人,至于钻石王老五,则不属于鳏夫之列。鳏夫房顶炊烟少”,意思就是鳏夫家中没有人给他做饭,也反衬出了鳏夫生活中缺少温暖。

不过,丧偶后的男人,只要家里经济状况不是特别贫苦,再娶也不是特别艰难的事。因此,一直到老年仍是鳏夫的男人不是太多。这就造成了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俗语缺少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渐渐地就很少有人提起它了。

一、常规婚嫁

古时,漳州的婚嫁基本按传统的“六礼”进行。曾任漳州知州的朱熹主张删简古礼,清代漳州宿儒蔡世远谓“吾闽昏(婚)礼由纳采、纳币、请期而亲迎”。可见其时已将六礼中的“问名”并入“纳采”之中,并将“纳吉”与“纳征”合而为“纳币”。据蔡氏所辑《朱子家礼》,婚礼的程序为:“将昏,主人告于祠堂,遂以酒醮其子而诫之,子受酒跪听训诫……”此当为诗书之家所设。民间嫁娶较侧重于物质形式,礼俗极繁复,而且地区差别很大。

(一)议婚

议婚相当于古代的“纳采”和“问名”。旧时,漳州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媒人是议婚阶段的关键人物。

1.探家风

又称“摆家风”、“踏家风”。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女方对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并摸清其经济状况。

2.求庚

男方备名帖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女方同意提亲就会收下礼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一般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

3.合婚

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置于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后将女方的庚帖在供桌的香炉下放置三天。在此期间如人畜平安,无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类情事,就可以说是“三日圆”或“三日好”。三天后请算命先生“合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旧时,女儿出生后,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伪造一个旺夫、旺家、财库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谚云:“男命无假,女命无真”。合婚一事纯粹是自欺欺人。

若双方命理配合,男方就把自己的庚帖并备礼饼、红包送给女方。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着装礼饼和红包钱的红漆竹篮,到女家后从大门直上厅堂,将红篮摆到供桌上,告知女方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后代求婚。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后拆帖,亦请算命先生合婚。

4.相亲

合婚之后,双方各备礼品,先后由媒人陪长辈前往对方家中相亲。待字姑娘必须亲自接待男方的客人,奉茶敬客。

双方彼此满意即可定亲,由双方家长商定聘金、聘礼以及妆奁的厚薄,并大概确定完婚的日期。结婚日期喜欢定在龙年,不喜欢定在虎年。农历七月为鬼月,婚期也不会定在这个月。男女双方年龄加起来正好50岁则暂不成亲。客家人在农历三、六两个月份忌提亲、不嫁娶,有“田水白,不吉利”之说。

双方达成协议之后,由女方开出礼单。

(二)定婚

定婚相当于古代的“纳吉”、“纳征”和“请期”,算作办喜事的开始。自此时起直到婚后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及其亲属不得参与丧事,以免“红白相克”,不利喜家。定婚包括以下礼俗:

1.定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一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N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仪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

2.行聘

又称“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其中礼饼、??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此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有些地方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男方送礼时应开具聘帖,罗列礼物名数。如:婚书一对、聘金若干、金钗一支、鸡鸭各两只。应写上“婚书成通,聘金全封,金钗全副,德禽成双,家凫四翼”等字。彩礼送到时,女家鸣炮欢迎,以礼品奉敬祖先,并依礼接待来人。女方不能将礼物全部收下,要割下排骨和猪脚让男方客人带回,称为“压篮底”或“回程”。女方也可能回赠另外的礼物,如定亲新郎的衣服鞋袜、未来舅姑的鞋袜等。

女方收到彩礼后就要准备嫁妆。富家的嫁妆叫“全厅面”,包括女儿终身使用的物品,小至马桶、针线,大至田契、房契,甚至还有棺材和寿衣,称为“生死不求人”。旧时,富家嫁女还将“随嫁□(音干)”(媵婢)作为嫁妆。贫户嫁女只备“半厅面”:几套衣服、花粉、镜奁、剪、尺、被、帐及一些日常用品。嫁妆一般包括马桶,寓意早得贵子。另外还要准备一对“带路鸡”作陪嫁,带路鸡要选刚打鸣的公鸡和即将下蛋的母鸡。迎娶之日用红头绳或红绸缎一条,两端各捆一只鸡的脚,使公鸡母鸡并排而蹲,装进新饭篮里,由新娘伴(女傧相)提到新郎家。

3.送日

男方择定吉日迎亲并经女方同意后,便书写红帖正式通知女方迎娶日期和落轿时应避属相冲克的人,然后依礼行事。因而有俗话说:“隔壁做亲情,礼数着照行。”

(1)添妆与添丁

行聘以后,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和喜糖。送日以后,女方的亲友要送红包或礼物到女家,谓之“添妆”;男方的亲友也要送红包或礼物,为男方“添丁”。贺喜的财礼必须在迎娶日前送到,否则不吉利,婚家不接受。

(2)裁制婚衣

送日之后,男女两家要择日祀神上香,然后裁制婚衣,称“开剪”。除礼服外,还要裁制新郎新娘的白色内衣内裤。婚后新娘要妥善收藏这套内衣内裤,直到她死时再换上这套内衣内裤入棺。有说此举含有重贞操的意思;亦有说陈元光入漳,倡导汉畲通婚,时畲族男子战死,畲族女子议定内着白衣以悼念死者。新娘的婚礼服为红袄红裙,配上绣花红鞋,衣服上要绣上“??”形以祈吉祥,俗称“打万字”。

(3)挽面

新娘出嫁前要择日祀神上香,请专业的妇女为其“挽面”,就是用细线交叉绞掉新娘脸上的汗毛。俗称为“开面”,表示出阁成人。

(4)安床

娶亲前男家要将洞房布置妥当,首先要择吉日安床挂帐。床铺必须顺着屋梁的方向放置,否则称为“担楹”,不吉。床安好后要请一两个属龙的(其次选属蛇的)男孩爬上新床翻滚嬉闹,象征新娘连生贵子,称“翻床”。

裁制婚衣、挽面和安床都不能让寡妇、属虎的妇女参与或观看。亲友送来的贺联、贺幛及其他贺礼应在大厅内陈列出来,其中新郎的舅父送来的贺幛应悬挂在厅堂正中。厅堂里要点上三撮香火和一对红烛。

迎娶前夕,女方家长会请人携带新卧具、镜奁、箱柜等物前往男家布置洞房。完婚前,新郎不可在新房单独过夜,必须有一两个平辈的男子伴睡,称为“暖房”。睡伴首选为属龙的,忌选属虎的。

(三)完婚

依正统的家礼,婚礼中“亲迎”是六礼之一,受到极大的重视。但漳州在清代“乡俗间有不亲迎者”,历来不强调新郎亲自迎娶新妇,不少是请“好命人”(福分大的人)代为上门迎接新娘。而对迎娶的细节却十分讲究,一丝不苟。

1.出阁

新娘出阁仪式繁复,而且各县(区)各不相同。清代,漳州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各地都有专门主持这类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1)上头

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沐浴,换上婚衣。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来,边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着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大?R□(音俩)(以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内倒置的米斗上,一边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称为“上头”。有的仅在厅中的神位前由母亲(母亲不在则由其他女性长辈代替)插上首饰,表示已抚育成人。此礼为古代笄礼的孑遗。新娘还要戴上凤冠,有的地方头上要插茉草以祛邪,插石榴花心叶以示多结贵子,插早稻穗以表早得子。

新娘打扮完毕,全家团聚吃一顿告别酒宴。宴席固定是12道菜,称“十二碗圆”。食后新娘与亲友郑重告辞,然后退入内室。

(2)上轿

男方迎亲队伍到后,经过傧相们再三催请,新娘随身带上一面制煞的小镜和一个装着象征“连生贵子,百子千孙”的莲子、花生、桂花、石榴、茉莉花心等吉祥物的袋子,走出厅堂向神明、祖宗神位及双亲行跪拜礼辞行。

父母为女儿覆上盖头,送嫁姆唱:“乌巾罩上头,新娘贤慧囝婿□(音搞,能干)。”家人将点燃的鞭炮抛上屋顶,并用米筛遮在新娘头顶上,使新娘不见天日,父母随即扶新娘上轿。

轿内多放有红圆子和冬瓜糖,新娘一路抛撒冬瓜糖,寓意此路可常来常往。

(3)离家

新娘上轿后即从轿上扔出纸扇,谓之“放性地(脾气)”。父亲将一碗清水泼向轿后,这是古人嫁女戒勿“大归”(走回头路)的遗俗。

花轿起行,新娘应在轿中号啕大哭,谓之“哭好命”、“哭兴旺”。同时娘家立即紧闭大门或以米筛挡门,有的地方新娘的母亲还要坐在大门槛上,以免娘家的财运、地气被新娘带走,也寓意新娘免得走回头路。

2.迎亲

旧时,迎亲要用花轿。20年代,漳州城区开辟马路,开始以马车迎亲;后来又改用黄包车、自行车、轿车迎亲。农村地区到50年代才逐渐废弃花轿,以乘客运汽车迎亲;70年代后流行骑自行车、坐拖拉机或汽车迎亲。

迎亲要择吉时出发,一般多安排在凌晨时分。上路前有关的人要吃一顿宴席,席上照例有12道菜,其中一盘全烧鲤鱼不得动箸,其余各盘大家都要吃到。

旧时,富家的迎亲队伍上路时由两个佣人执一对书写姓氏的红灯笼在队前引导,接着是八音乐队,一顶送嫁姆坐的油布轿、五顶给傧相和小叔坐的披红彩的竹帘轿、一顶给新郎坐的不挂竹帘略作装饰的官轿、一顶四人抬的装饰精致的花轿,最后是盛礼物、嫁妆的扛□(音匣,装礼品的大木箱)。匣的数目多的有12匣、24匣,最多的可达60匣,俗称“百二杠”(120人扛)。一般平民的迎亲队伍只有一两顶轿,乐队和扛匣的人数也少,由两个男孩用带根叶的甘蔗各挑一对红灯笼走在队前,队伍最后一个挑着布袋,内装便桶和子孙桶(产盆)。一些地方迎亲队伍由“拖青”的人走在最后。“拖青”的多为男孩,拖的是枝叶齐全的松枝或榕枝,有的是拖头尾齐全的鲜竹。

迎亲队伍到女方家门时燃放鞭炮。放过三阵炮后女家开大门请迎亲队伍进门。男家送上两扎礼炮,一书“两姓合婚”、一书“百子千孙”。女家收入“两姓合婚”的一扎,将“百子千孙”一扎回赠给男家。

接着,女家宴请迎亲队伍。男方陪新郎前去迎亲的“袍架”(傧相)在席间要设法偷窃两只酒盅,带回男家放在洞房里的新床下,俗谓可使新娘早生贵子。女家对男方傧相偷酒盅要佯作没发现。

吃过宴席,男方的傧相催请新娘上轿。新娘要找各种借口推托,经数次催促才出厅准备启程。新娘上轿后,迎亲队伍接过嫁妆,有时还加上女方准备带到婆家种植的带根的毛竹,返回男家。女方若有随嫁婢,也坐轿随新娘同去。客家习俗,女方要有人手执“火龙”(火把)送嫁随行,谓之“开路制煞”。

迎亲队伍一路上鼓吹(乐器)齐鸣,每经村巷、寺庙、桥梁都要鸣炮过路。到男家门口要将花轿停放在一面大?R□(音俩)内,等待吉时。良辰一到,新郎要猛踢一下花轿门,使新娘吓一跳,俗谓可使新郎以后不致惧内。送嫁姆随即打开轿门,小叔执红漆盘盛两颗红柑请新娘下轿,新娘回赠以红包。然后由“好命”(寿高多子孙、夫妻双全)的老妇女扶新娘出轿。送嫁姆唱:“新娘踏土,生囡好囡模;踏依在(稳),生囡胖狮狮。”同时有长辈用贴上八卦的米筛(现在多用雨伞)遮在新娘头顶上,另有人在地上铺红毯或新席或染红的麻袋,让新娘走进大门。

送嫁姆随新娘进大门,口中要唱好话,如过门槛唱:“过户??(音定,门坎),有吃又有穿”等等。新娘进门的礼节在漳州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此刻要将炉膛里的火用水浇灭,而且不许新娘踩门槛,谓可避免新娘脾气大,驾凌于他人之上。万一新娘踩到门槛上去,就暗中将举在她头上方的米筛放低来压一压凤冠,使她受惊来破此招。有的地方则相反地要生起炭火炉或烧一把稻草,让新娘“跨火薰”,而且要新娘踩门槛。有的地方当新娘到家门时长辈要暂时避开,以免“相冲”。客家人当新娘入门时要宰杀一只鸡,在门前放几只碗让新娘跨过,称“拦门鸡”。

如果新娘的生辰八字中犯“破娘家”或“破婆家”,主持婚礼的人就会在大门口预先放一片完好的瓦片,新娘入门时踩破瓦片,旁边的人随即说:“都破了!都破了!”以此禳解八字中的缺陷。

3.成亲

漳州完婚的仪式大致包括古代的拜堂和合卺。男方要请一个内行人来主持仪式,称为“管事”。

新娘进门后,管事手捧圆斗,边走边唱好话边撒斗里的谷粒,引导新娘走上厅堂。管事高声唱礼,新夫妇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交拜成礼。

拜堂后在送嫁姆引导下新郎以红缎牵新娘入洞房,双双坐在床沿上,同时厅堂鸣炮,开始大宴宾客。

新娘进洞房时,新郎的家人要把带路鸡放进床底下,然后撒米引诱,想方设法使公鸡先走出来,预兆新娘头胎生男孩。带路的母鸡在一两天内下蛋也被视为新娘早生早育的吉兆。送嫁姆在进洞房的前后都不停地唱好话,她教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色或黑色绸盖帕,并指导新夫妇食用洞房里由12道菜组成的“新娘桌”。送嫁姆先将酒倒在一对以红线联系在一起的酒杯里,让新夫妇互递酒杯,同饮合卺酒。接着,送嫁姆要为新郎、新娘搛菜,每吃一道菜她就唱一句与这道菜有关的吉利话,12道菜寓意12个月,月月美满。“好命人”点燃洞房里的一对红烛。自是夜起,洞房里要连续13夜彻夜灯火不熄。

厅堂的宴席上由新郎舅父坐首席,新郎的父亲作为主人向来宾敬酒。酒过三巡,新郎新娘要出来敬酒,席终鸣炮送客,至门而止。有些地方新娘要一直呆在洞房里,仅由新郎和家长出面敬酒。在客家的婚宴上,由新娘的叔父或兄弟坐首席。

清代,漳州就有看新娘和闹洞房之俗。“于初婚之日,亲戚朋友拥挤而至,索见新妇,嘲谑新婿。”新婚宴席散后,新夫妇端坐床沿,男左女右,中间插坐一个男孩,送嫁姆和其他人以次就坐,一两个男孩上床翻腾跳跃嬉闹一番,象征新娘早生贵子。新娘要向众人分发糖果、花生、蜜饯等,众人边吃边念歌谣式的吉利话。为增加喜庆的热闹气氛,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与新娘逗乐戏谑,新娘必须端坐任亲友观看、笑闹,由送嫁姆来应付一切。闹洞房时参加者不必拘泥于自己的辈分和地位,故有俗谚:“闹洞房,无大细。”但闹洞房者不得站到门槛上,也不得将雨伞带入洞房。

闹洞房的人走后,小叔捧进甜汤圆,称“合房圆”,新娘要赏给红包,然后与新郎一起吃合房圆。有的地方合房圆要由新郎新娘亲自搓成。吃过合房圆,送嫁姆退出,新夫妇即可安歇。

一些地方,婚礼中“新娘桌”的陈设与祭死人的供桌类似,婚床上要铺的草席也属葬死人的用品,这些寓意两人要白头偕老,至死不渝。新郎新妇的亵衣以白布制成,婚后三日洗净珍藏,以备死时再贴身穿上,此俗也与贞操和互相忠诚的观念有关。

(四)婚后

完婚之后,喜事并不算办完,此后4个月内不得参与他人的红白事活动。同时也忌家庭内的喜事“相冲”。一年之内家中不能有两个喜事,如儿女之中有两个嫁娶,或一个嫁娶一个生育;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设法再增加一个喜事,俗称“三打散”,就没有忌讳了。

清代,漳州旧俗,合卺后“越日父母持汤饼?璺浚?三日而后庙见,见毕旋马,乃执妇事”。后来婚后的礼俗逐渐有所变化。

1.出厅

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在鸡鸣时就要出洞房,盥洗修容,准备正式参与婆家的家庭生活。

新娘先要煎四果汤,或者以桂圆干或蜜金枣沏成甜茶,准备“拜茶”。待到全宅的上辈上堂,新妇便到厅堂祭祀祖先和神明,然后端甜茶敬奉尊长,并把自娘家带来的鞋子敬献给公婆,随后公婆引新娘与全家大小见面。拜茶即古代“庙见”之遗礼,长辈接受新妇拜奉甜茶时要在茶盘内压上红包。拜茶所得的红包钱照例尽归新娘私有。

拜茶后新娘由送嫁姆陪同下厨初掌炊事。新娘要下厨做第一次饭菜,显示自己的身手;此外还要喂猪、饲鸡、舂米,显示自己的勤快。后者有时只是象征性的,新娘只舂几下米,撒一把谷子,搅一下泔水缸。

新娘每做一件事或做一个动作,送嫁姆就要在旁边唱一句针对这种家务事的吉利话。如新娘搅泔水缸时要说:“搅潘(泔水)搅会浮,饲猪恰大牛(比牛还大)。”

2.探房

迎娶的第三天,新娘的弟弟要坐轿到姐夫家探望,俗称“舅子探房”,是古代“?`女”的遗俗。

舅子带糖、饼、香粉、抹头发的茶籽油和一篮鲜花或纸制石榴花,径直走进新房,将礼物放在床上,并邀请姐姐回娘家作客。婆家应设宴隆重招待阿舅。

3.归宁

完婚后过一定时间新娘要“回门”(回娘家),俗称“做客”。新婿有时应陪同前往,俗称“回礼”。送嫁姆也同时伴新娘回门,至此完成她的任务。

迎娶后的第四天(有的地方是第七天)新娘首次归宁,俗称“做头摆(次)客”,客家人则称“转朝”。依礼新婿要陪同并备香烛、礼炮、礼饼、猪脚等礼物。上路时如有小舅子同行,则舅爷轿在前,新夫妇在后。若步行则新郎要跟在新娘后面,俗称“趁(跟随)某(妻)吃”。

抵娘家时岳父母到门前欢迎,入门后新娘径入旧闺房和女眷们话家常,新郎则留在厅堂上接受甜茶的款待。岳父要引女婿与亲友相见。有的地方礼俗,新郎要以红包分赠岳家亲属。按例,中午岳父母要宴请姑爷,厅堂上新婿坐首席;新娘则在内室坐首席,其他女眷作陪。

宴席散后新夫妇休息片刻即应告辞回归。回程时要男轿在前,女轿在后。首次归宁的新夫妇不得在岳父母家过夜,如确因归途遥远需要留宿,也不得同床,否则对娘家大不利。

女儿做客返回婆家时,娘家要赠送布料、上插石榴花枝的甜糯米饭、一对连根带叶箍上红纸的甘蔗、一对或一窝脚上绑红布的雏鸡。雏鸡用小竹笼装,挂在轿(或车)前,俗称“带路鸡”。有的地方还赠一对猪崽,称“带路猪”。有的地方娘家要派小舅子捧一瓶花生油伴送新娘回婆家;花生油是添灯的油,寓意尽快添丁。

按旧俗,新娘婚后12天和婚后一个月还各应归宁一次,来回都要携带礼品。但夫婿就不一定再陪同,而且新妇可以在娘家留宿几天。以后新妇回娘家就习以为常,无须遵守特别的礼仪。

二、非常规婚俗

(一)童养媳

漳州俗称“新妇仔”。穷人将女儿卖给人家当新妇仔往往要通过中人,要写卖身契。有的家庭因生育女婴过多而将女儿送给人家当新妇仔,则不写卖身契,也不收身价。

贫寒之家无力负担聘金与婚礼的费用,便预先抱养幼女,待其成年后与自家的儿子成亲,俗称“顶对”。届时由父母选定吉日让其先期返回生身父母家或寄托在亲友家里,举行一个简单的迎娶仪式与自己的儿子完婚。如果办不起婚礼,就在除夕之夜备12碗糯米甜圆子合卺成婚,称“廿九老”。

如果家主没有儿子,抱养一个新妇仔在家,将来自己生了儿子,长大后就给他们婚配,俗称“压花枝”。如果家主一直没有生儿子,就招进一个男子与新妇仔成亲,俗称“新妇仔后生。”

富裕人家买新妇仔当婢女使唤,新妇仔长大成人后被主人遣嫁,收回身价钱。

新中国成立前,革命老区人民政权明令废除童养媳,童养媳翻身,自主婚姻。

50年代颁布的《婚姻法》,禁止抱养童养媳。但农村中直到70年代仍有童养媳,有的是假以养女的形式。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80年代,抱养童养媳的陋俗自然消失。

(二)入赘

旧时,男到女家成婚,称为“被招”,或叫“吊大灯”。女方招夫的原因有几种:女方乏嗣,需招入男人以传宗接代;女方父母钟爱女儿,不忍其嫁出;女方有土地而缺乏劳力;寡妇不忍离开亲人,招夫维持家庭生活等。

男方被招赘多因经济困难,无力娶妻,只得投靠女方。赘婿在家庭中地位不高,生子以妻姓为姓,稍有能力的男人都不肯入赘女家。因而赘婿多数素质不高,有的好吃懒做。故俗谚云:“雇的不是工,招的不是翁(丈夫)。”

入赘一般要“做字”(订协议),其内容包括婚后所生子女的姓氏、财产的继承分配等,主要用以规范入赘者的行为。除了双方画押外还要请证人签名。

入赘的婚礼很简单,男方送女方一些米芳、糕饼之类便算定亲。入赘之日送几个银元作聘金,几个礼饼作见面礼,即可拜堂,喝过喜酒便算合卺。

50年代以后,提倡男女婚姻平等,传嗣奉香火的观念逐渐淡薄,赘婿不改姓,所生子女可从母姓也可从父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男到女家的情况逐渐增多,赘婿不再受到歧视,社会上对入赘已经习以为常。

(三)中表婚

兄弟的子女和姐妹的子女结婚,明清两代都曾禁止。但民间认为中表婚是“亲上加亲”,所以屡禁不止。以姨表亲为主,俗以为姑舅血缘太近,不利于通婚,故有“姑表骨头亲,姨表半路认”之谚。

封建时代禁止同姓通婚,形成五服内不通婚的习俗。后来提倡自由恋爱,打破这一惯例;但有的地方矫枉过正,一些农村中通婚圈越来越小。聚族而居村社的情况更为严重,华安高石、云霄乌螺所辖自然村同属一姓,由于房前娶屋后,楼内嫁楼外,人口素质愈益低下。此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四)再婚

旧时,男女地位不平等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再婚的旧俗上。男人丧偶再娶是理所当然的,女人丧偶再嫁(俗称“后嫁”)则要遭到社会的歧视。男人丧妻如欲再娶,就在葬妻之前手持雨伞,肩背包袱作外出远行状,从亡妻的棺上跳过,口中念“跳过棺,走过番(下南洋)”或“我去过番”或“我要回唐山”(自南洋归国),然后再跳过一个火堆。俗认为如此,亡妻的鬼魂就不会来作祟,所谓“跳棺走过关,跳火没事尾”。

妇女丧夫依旧俗应守寡终身,如要改嫁须征得原婆家同意,新婆家要满足原婆家的要求,写成婚书。寡妇要先回娘家后再改嫁,临行前要将亡夫的灵牌翻转,或者用布蒙起来,以免鬼魂跟着作祟。娶寡妇都在晚上,由后门进出,不举行婚礼。邻居也关闭门户,以免招致不祥。寡妇再嫁要在十字路口跳火而过,并将自己的替身(草人)烧掉。

随着时代的进步,丧偶再婚已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也为法律所允许,跳棺和烧替身的陋俗也自行消亡。

(五)顺孝婚

男女双方定婚之后,任一方的直系长辈去世,已定婚的晚辈可在其弥留之际或刚断气之时完婚,婚礼可以简化,丧事喜事同时办,即所谓“脚尾直(咽气)免找日”。此举乃为在出殡的队伍中多一个“成人”后辈,以显示死者“好命”,使葬礼排场气派。若不行顺孝婚,须将婚礼推迟到三年孝满之后。

现在不强调三年服丧期,故没人再举行顺孝婚。

(六)冥婚

又称“配阴亲”,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婚姻的畸变形式。民国时期,漳州还屡有这类荒谬的冥婚。

抱主拜堂定婚之后男人身亡,女方若矢志守寡,可以留在娘家终身不嫁,称“望门寡”。也有女方守“登堂寡”或“过门守节”,即在未婚夫死后女子仍然过门,由亡者的姐妹捧亡者的神牌(木主),与未婚妻拜堂“成婚”,再到墓地拜见鬼夫。此后女方就留在婆家守寡,婆家将为她在族中收养一个男孩,继祧为嗣。

娶鬼女女子未婚夭折,其弟或小侄在路上物色青年人,以钱财引诱其答应娶鬼女为妻。商定条件后其人便依古礼行聘、迎娶,不过新娘是纸扎成的,事后焚烧纸人,两家便当作亲家互相往来。

合葬婚未婚的子女夭亡后,家长物色有死去异性子女的家庭,两家若达成协议,就让这一对生前未结过婚的男女联婚,并择吉日举行“婚礼”。开女墓抬女棺,伴纸扎妆奁送到男方墓地,开墓起棺,以纸扎床帐等物布置成一新房,最后将男女棺并排合葬。双方亲友送冥籍作贺仪,双方家长设宴请客。从此两家便将鬼夫妻的香火合为一处,并彼此以亲家的关系长期维持来往。

现在随着文明的进步,无论何种类型的冥婚均已不禁自灭。

(七)蓄妾

旧时,豪门富户多有纳妾,俗称“娶细姨”。妾的地位略高于媵婢,妾的父母也不被当作岳父母看待。最常见的蓄妾方式是将随嫁□(音干)(妻子陪嫁的丫环)收为偏房,俗称“赤脚的”;但这样也并未改变她的媵婢身分,甚至蓄妾者的子女也只称她为“赤脚老母”。

也有花钱向贫寒人家买一个女儿为妾,俗称“买进一个安姐”;也有娶戏班、妓院或社会上其他阶层的妇女为妾。娶妾只能用二人抬的小轿,而且多数不举行婚礼,也有人举行很铺张的婚礼,但无论如何不能比娶正妻的仪式隆重。

50年代,禁止纳妾,一些地主富农的妾向政府提出离婚要求并都得到批准。70年代末,一夫多妻的现象基本消灭。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个别有钱人而私置外室,俗称“饲查某”(养女人),变相的蓄妾重新出现。

三、船户婚俗

船户不与陆上居民通婚,同姓不婚配。船上若有闺女待嫁,船头甲板上要放置一盆茉莉花。船户之间嫁女不收聘金,即使收点钱也全用于办嫁妆。新嫁娘不坐花轿,两家的船靠拢后搁上跳板就可以过门。但新婚仪式仍很隆重,拜天地、拜祖先神明、拜灶君,喝喜酒都与陆上人家无异。船户飘泊不定,年节时也无亲家间互相做客的习俗。

文章分享结束,算命的说男朋友外面有女人和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一句 不同时代给女人套的家锁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唯有爱你入骨的男人, 才能对你做到这四点, 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icon

OKX欧易APP,比特币,以太坊交易所

全球顶尖交易所,注册即领最高¥1000元数字盲盒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